1. 首页 > 热门游戏

李世民 防守反击阵型组合 李世民战术

作者:admin 更新时间:2024-11-12
摘要:现在,请允许我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李世民 防守反击阵容搭配的相关信息,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关于李世民 防守反击阵容搭配的讨论,我们开始吧。,李世民 防守反击阵型组合 李世民战术

 

现在,请允许我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李世民 防守反击阵容搭配的相关信息,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关于李世民 防守反击阵容搭配的讨论,我们开始吧。

骑兵冲阵(文明传承主洗冲阵)=突击队=骑兵=T3翼骑兵套装(移速增加)(刺客野战队)

1号位:萨拉丁/腓特烈/拉格纳/拜伯尔斯/西庇阿/查理曼/贞德/立花訚千代

2号位:腓特烈/亚历山大/君士坦丁

3号位:善德/理查一世/刘邦/克里奥佩特拉/西庇阿/拉格纳/拜尔波斯/查理曼/立花訚千代/贞德

盾兵固守(文明传承主洗固守)=防守反击队=盾兵=T4罗马军团套装(坦克对抗队)

1号位:君士坦丁/亚历山大/海尔曼

2号位:汉尼拔/北条/项羽/织田

3号位:武则天/凯撒/善德/查理曼/伯利克里/立花訚千代/李世民/西奥多拉

弓兵屠戮(文明传承主洗屠戮)=火攻队=弓兵=T4长弓兵套装(战法中路队)

《红拂女》中扮演李世民的扮演人的信息及****?

李俊锋

原名:李乐

英文名:Patrick

艺名:李俊锋

出生地:北京

身高:1.81米

体重:75公斤

出生年月:1977年6月17日

外语:英语、瑞典语

毕业院校:中央戏剧学院 97级表演干部专修班

教育背景:12岁前往瑞典读中学,在斯堪的那维亚半岛度过了6年的留学生涯。

特长:跆拳道、骑马、网球、游泳、乒乓球、羽毛球、汽车驾驶及一些剑法

(自己说凡是带网的运动都会一点儿,但都不精通

父亲:李富荣,前乒坛国手,后来曾担任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05年退休。

母亲:张予懿,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1963年分配到辽宁歌舞剧团。1974年调到北京歌舞团当老师,后来又到北京舞蹈学院当教师。

哥哥:李竞,1969年出生,是一名网球运动员,后来去美国当网球教练。

公司

公司:乐益桓天体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主要表演经历:

电视剧2006年《浪击天涯》中饰演吴天涯

电视剧2005年《红拂女》中饰演李世民

电视剧2003年《汉武大帝》中饰演霍去病

电视剧《金粉世家》中饰演欧阳于坚

电视剧《天若有情》中饰演李乐

电视剧《国球手》中饰演林逸峰

电视剧《花妮妹妹》中饰演陈俊

电视剧《不说爱你》中饰演萧钧

电视剧《大唐御使谢瑶环》中饰演中宗李显

**《紫色的梦》中饰张小虎

**《两宫皇太后》中饰演少年载澄(12岁)

**《防守反击》

电视剧《心灵传呼》、《真的爱你》、《裂缝》

《达玛拉誓言》担任主要角色

与那英合拍《我只喜欢你》MTV

广告:

贵州青酒广告

1998年“红牛”饮料形象代言人

2004年摩托罗拉形象代言人

唐太宗的问题

1、智与勇

细究李世民的诸次战役,则会发现他在这两个方面都走到了极端。

一方面,李世民最擅长的战略是防守反击,而且显著地追求“胜兵先胜而后求战”的境界,基本能做到迫使敌方在战略居于劣势的情况下被动地接受会战,对于战局的计算和主动权的控制是其拿手好戏;

另一方面,他又特别地喜欢以身犯险冲杀在第一线,除了在正面决战中担任突击箭头之外,还常常亲自执行侦察袭扰这样的辅助工作,而且在从防守转入进攻之后,他往往会亲自带队进行强力追击,其彻底性和坚决程度在中国战史上可以说是无人可比。

换句话说,在李世民这里,是难以简单的用智勇双全这样套话来形容的,那样会丢失了太多的信息。

他在发挥一方面特质的时候并未限制到另一方面特质的发挥。

2、血统

李虎改选了陇西,李唐最后选择的也是陇西李,即使一度被封为“赵国公”,李世民最终是以“秦王”而非“赵王”的留名青史。今天的甘肃天水,是李唐认定的家乡,也是李虎埋骨的祖坟。在唐代,这里就是“陇上秦州”。对李唐坚持陇西李氏这一行为,论家也多注意到李唐所坚持的陇西李算是“汉人”的一面。但如果真的和汉族血统更纯粹一点的赵郡李相比,其实李唐所强调的,只怕是一种更综合的色彩。这吻合于胡汉合流的时代背景,尤其切合其时关陇集团的特色。

而且即使李世民家族的确是相对纯粹汉族血统的赵郡李,但是从选择加入鲜卑军事贵族集团以后,就不可避免和鲜卑血统的其他家族互相通婚。李虎之子李昞和鲜卑人独孤信的女儿成婚生下李渊,李渊的结发妻子也是鲜卑人的窦氏。不过反过来说,独孤氏和窦氏也在与汉族通婚,所以要明确数出李世民身上汉人血统和胡人血统的比例,那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无论如何,说李世民是一个胡汉的混血儿是不会有错的,而且他的家族做为关陇集团的一员,也必然染上关陇集团的特殊色彩。

3、家庭背景

关陇集团是一个以少数民族为基干的汉化程度很深的军事贵族集团,而李家更是这“八柱国家”的贵族体系中的重要一员。由于这个时代的特性,这个集团处于一个身为游牧民族军人贵族向农耕民族文化贵族转化的过程。从而这一时期的陇西李氏的子弟接受了大量汉族文化教育,但是也依然保持了游牧民族尚武的风气。就李世民而言,前者体现在他对于围棋、书法和诗歌的喜爱上,基本上他算是一个那个年代二流以上水平的书法家和诗人。而后者则体现在他弓马的娴熟和对狩猎等活动的热衷,实际上据他自述,他在少年时代喜欢骑射狩猎饮宴等活动而厌恶读书,“挟弹铜驼之右,连镳金谷之前”就是这一个时期的写照。实际上,他娴熟的骑射功夫在他日后的征战当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李世民出生于开皇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公元599年1月23日),是家中次子,这一点对他形成意气飞扬的性格也有影响。家庭之中长子常常受到严格的教育并且较早担负起协助父亲的责任,从而具有相对厚重的性格,而家庭次子则成长的环境则往往宽松得多,而且就李世民兄弟的情况看来,长兄建成要比他年长10岁,在他兄弟之间有连续4个姐姐,而比他小1岁的三弟玄霸自幼多病,而四弟元吉从出生就不招母亲窦夫人喜爱,应该说,在李家的这几个儿子中最受宠的应该非老二莫属了。再加上姐姐们和长兄的照拂,在这种情况下次子李世民应该拥有一个相当顺心的成长环境,或者说是有一个非常适合培养出骄纵个性的环境。

陇西李家虽然是当年的八柱国之一,不过这个更多是宇文泰掌权初期为了安抚自己的老同事们而做的设置。如果皇权能最后稳定下来,这些可疑的柱国大将军及其家族自然是眼中钉肉中刺。但是从西魏到北周,皇权始终未能稳定下来,所以一直是限制和防范为主,没有能力来解决他们。到了李渊的姨父杨坚篡位建立隋朝之后,李家由于血缘较亲所以地位上升不少。但是到杨广继位之后,对他的这位李渊表兄却相当的冷淡和猜疑。大业年间,李渊的官位一直得不到晋升,直到大业九年(613年)才获得掌握兵权的实职,而这个时候李世民是14岁。但是实际上直到李世民18岁,也就是公元617年李渊决定起兵自立为止,李家一直都是处于提心吊胆担心炀帝猜疑的境地之中。

3、性格中的“贞观”

但是有趣的是,在李世民这里,这种平衡并不是一种中和后消灭各方面特点的“中庸”,恰恰相反却是形成了两个互相冲突的个性同时存在共同作用的格局。实际上,如果是对立的因素简单地互相中和之后再作用于性格那么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平淡无奇的,个人也难以有什么成就,而如李世民这样对立的因素并未湮灭而是共同发挥作用这样的情况,虽然一旦失控可能会出现人格分裂这样的精神问题,但是如果能以强大的精神力量将其兼收并蓄,那么这样磨砺而出的则往往是一个天才。

更进一步,在李世民身上对立冲突而又互相融合并非仅仅是骄纵和深沉的这两种个性,如果我们看得更加宏观的话,归根结底是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军事(贵族)和文化(贵族)两个不同层面的四种要素互相冲击融合形成的时代洪流在其个人身上的集中体现。而纵观李世民的一生功业,可以说正是胡与汉、军事与文化这两体四面的冲击和融合中达到一种淋漓尽致的发挥。最后,李世民拥有胡人血统却被视为汉人最伟大的皇帝之一,武功显赫却得以溢为“文皇帝”,正是这一性格特征的最好证明。

李世民的年号是“贞观”,其中含义既可以解释其一生功业的基础,也可以用来解读其性格。《易大传》曰:天地之道,贞观者也。贞,天地之理主于正;观:以示人也。也就是说,贞观表明了在那个急剧冲击之后逐步融合走向定型的年代里,对个方面因素采取不偏不倚、兼收并蓄的态度。这种态度并不是出于预设的中庸立场将各因素的锋芒磨去,而是要给予各因素锋芒毕露的空间,再以强大的包容性使其共存。

从史书的记载来看,李世民容貌“英毅”,不熟悉他的大臣刚见到他的时候都比较畏首畏尾,甚至有人连话都说不连贯。而熟悉他和他私人关系很好的大臣,如房玄龄,在他发怒时也极其诚惶诚恐。

有一个故事也许可以加深人们对李世民之“威仪”的 印象:一次李世民接见一个叫程名振的将军时发怒,程名振神色自若继续谈论自己的观点,李世民于是大加赞叹,回头对心腹大臣们说“程名振以前从来没有见过我,第一次晋见都能在我发怒时这么镇静,真是不错”。这里所说的虽然是容貌,但“相由心生”,李世民的容貌神情所表现的正是他的内心世界的一个方面。而一般史家都认为,这表明李世民个性里强横坚毅甚至刚愎凌人的一面。

在具体的处事行为上,则有几个人的死为李世民之“骄暴”做为注脚。首先是卢祖尚的死:李世民决定派卢祖尚去广州做刺史,但卢以广州偏远太辛苦抗旨不从,李世民几次三番劝说不起作用,最后终于大怒当场斩了卢祖尚。应该说,这一事件上只是显示了李世民偶尔也会脾气失控,尚不算太严重,而且事后李世民马上表示悔意和做出弥补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另外两个人的死。这两个人,一个叫孔德绍,一个叫薛德音,都是大世族的子弟和名士。这样两位分别依附于依附于窦建德和王世充,掌管的都是文檄写作。李世民在洛阳、虎牢战役中一举消灭王、窦两大割据势力之后,立刻就把孔德绍和薛德音抓来以“为檄不逊”的罪名杀掉,其中孔德绍还是被扔下楼去活活摔死的。

孔、薛二人的死和卢祖尚之死很不同的地方在于:李世民不是一时怒气过头杀人,而且杀了以后他也不曾后悔。李世民杀这两个人亦纯粹是咽不下这口气要争一个面子,或者是个性中对这种并无主见而靠出卖文字的无行文人的格外鄙视。总之,也属于一种“快意恩仇”的私人行为。这是一种豪侠般的骄气,清人王夫之评价李世民“侠烈之气,荡乎天性”,说的其实也是相似的问题。

苏威是隋文帝时期的两大名相之一,治绩卓著、名重天下。在隋炀帝时期也算是重臣,但是年纪老了愈发怕事加上炀帝杀了另外一位名相元老高颎之后,表现得畏首畏尾,甚至谎报平安。洛阳城破,这位老丞相来见李世民的时候摆了下谱,结果被秦王殿下拒不接见,还派人数落他一顿,大意是“你身为国家重臣,隋朝亡了也不见你扶持。你见到李密王世充都舞蹈下拜,你现在还摆什么谱?”。

由此可以从中看到一个坚信自己内心的“正义感”而不肯妥协的倔强少年的形象。如果将对环境的妥协看做成熟的象征的话,那么这里的李世民似乎可以用“天真”来描述。换句话说,如果环境的压力触碰到他相信的原则,他可能将不惜代价的予以反击。

李世民本人对自己的这种个性也有一个自我评论,他的原话是“朕本性刚烈,若有抑挫,恐不胜忧愤,以致疾毙之危”,这句话的背景是武德末年他和父亲大哥的关系恶化,并且据说就是因为这样,使李渊几次打算“处理”这个次子时犹豫不已。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促使李世民发动玄武门的个性推动力量,正是这样一种强硬无畏、不肯屈就的气质。而如果没有这种强横的精神力量,也很难想象他能够从乱世中脱颖而出,取得文治武功两方面的卓越成绩。

河东战役中的雀鼠谷追击战里,李世民亲自率领的先锋部队在狂飙突进猛烈追击三天以后,后面的后勤线根本供应不上,当时全军只弄到一只羊,他就叫人把这只羊敖一大锅汤好分给大家共食,至于他自己就只喝一碗汤了事。以致于两天后进入张难堡时,根据他左右的卫兵的说法,他已经两天没吃东西了。

另外,因为李世民经常亲自率领小分队去执行侦察试探的工作,不免常常和敌人发生遭遇战,遭遇战时也不免出现敌众我寡的窘境。这时候如果左右士卒表现出恐惧畏敌的情绪,李世民并不是痛加斥责,而是让害怕的士卒在前面先退、自己殿后,或者说一些鼓励激勉之语,这样反而有效地激发起众人的感激之情和羞愧之心,从而能以少胜多或顺利撤走。

还有一个经典的故事,就是李世民在辽东之役的整个过程中,一直穿着同一套外袍。他很认真地解释说,这样我就能确定天气变冷的程度,看士卒们是否能够承受。当战事持续到秋天以后,他感到这套衣服已不足以御寒,即使未尽全功,仍然果断下令撤军。这里一般被许多文人视作做作之举,但是事实上则未必。李世民自然可以一面自己穿上非常保暖的衣服,一面对天气冷还是不冷作出判断。可这种缺乏“感同身受”的判断是非感性的,很容易被所谓“理性”给压过,从而形成不同的决策。因为在“理性”上来说,他这一次御驾亲征,不能尽全功而回就是没面子。如果穿得暖暖和和,纯粹用“理性”在气候冷暖和皇帝的面子朝廷的威严政治的影响之间做选择,那么李世民的选择很可能就变得“无情”起来。但他绝不肯这么做,表现出一种层次很高的“体贴”和“温情”。

终其一生,他和属下将领、大臣们的关系基本上都很不错。武德年间的皇位之争时,尽管李渊下定决心不肯改立储君,李建成也非无能昏庸之辈,但秦王集团的核心成员在不利的局面下,面对太子的拉拢分化仍然对李世民个人表现得十分忠诚。如果光以政治形势或个人野心的角度来考虑,这些人本来是应该有大把理由背叛李世民的。

唐军进入关中以后,李渊把长子留在身边,派次子出去招抚各路流寇,李世民很快拉起一支十九万人的杂牌大军,并且说服了长安周边的城镇投降。很难想像一个骄人傲物的人能够胜任这种安抚收编工作。而且如我们所知,秦王府诸多大将来自于群盗,如李世绩程咬金等等皆是如此。和这些江湖豪杰打交道想令其臣服于己,世家公子型的温良恭俭让固然不行,但是自我中心的骄暴个性恐怕会更糟。但是李世民却能很好的把握其中的尺度。

正如我们在家庭背景分析中说明的,李世民的家庭背景使其出现激烈、倔强和自我中心的个性的内在潜质,但由于在性格成熟阶段家族所处的微妙的外部环境和被交付的“交结豪右”、统军打仗等诸多具体事务,迫使他在内外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内在的强烈个性和外部的严苛环境的互相冲突,得以奠定他独特的个性。这也是前面所说的胡与汉、军事与文化这两体四面的冲击和融合的历史进程得以在其个人身上完美体现出来的性格基础。

李世民喋血玄武门的故事

乌城战报传到长安,本来是一个寻常的情报,但是却引发了一场震惊朝野的轩然大波。这一次皇帝接受了李建成的建议,让李元吉为统兵元帅前往乌城增援。李元吉为元帅增援乌城很正常,关键是李建成、李元吉的幕后策划。

 他们的计划有两个要点:第一,利用李元吉统兵的机会,调拨秦王府的主要战将参战,包括尉迟敬德、秦叔宝等。李元吉要利用出兵作战的机会,消灭这些秦王府的将军。战争状态下,统兵元帅对自己的部下有生杀大权。李元吉要在战场上实现这个计划,易如反掌。第二,朝廷为李元吉送行举行出征仪式,在昆明湖为齐王饯行,太子李建成代表皇帝出席,利用这个机会杀掉李世民。

 一段时间以来,李世民阵营穷于应付来自太子阵营的挑衅,但是阵脚并没有乱。因为李建成阵营强大,李世民阵营只能将计就计。现在,李世民再次获得情报,李建成要利用乌城军事行动把自己一网打尽。

 李世民的情报从哪里得来的呢?这么重要的情报是谁送给李世民的呢?

 历史对此有记载。东宫一个叫做王眰的人前来报告。史书没有说明这个人的动机。如果进行整体分析,我们可以大概得出结论,两个阵营之间,实际上都在招降纳叛,都在争取对方的人。李世民当初对尉迟敬德说的话,其实就有这样的含义,打入内部,掌握情报。这个王眰,职务是东宫的率更丞,应该是东宫军队里的官员,他恐怕就是李世民阵营争取来的卧底。显然,在争取对方人员的时候,李建成阵营不如李世民阵营更成功。

 这个情报,关系玄武门事变的根本性问题。如果这个情报确实,证明是李建成阵营首先决定使用极端手段,如果这个情报不确实,或者半真半假,比如有调用秦王府军力的计划,但没有饯行谋杀计划,那么李世民阵营就是首先采用极端手段的一方。如果相信这个情报的真实性,可以认为玄武门事变是应急的举措;如果不相信这个情报的真实性,可以认为这些都是后来李世民阵营用来狡辩的掩饰之辞。

 有两个情况让人怀疑这个情报的真实性。一是李建成阵营对李世民采用极端手段的警惕性十分低。如果李建成方面首先使用或计划使用谋杀计策,他们对这方面的问题应该十分警惕才对。但是在后来玄武门事变的过程中,无论是太子还是齐王都显得手忙脚乱,根本就没有任何准备。二是后来魏徵在受到李世民责难的时候,说太子没有采用他的计划,否则就不会有如此下场。那证明魏徵曾经有使用极端手段的计划,但是没有被太子采纳。《资治通鉴》的作者比我们今天能看到更多的唐代资料,但司马光在他的?臣光曰?中说过这样的话:?太宗始欲俟其先发,然后应之,如此,则事非获已,犹为愈也。既而为群下所迫,遂至喋血禁门,推刃同气,贻讥千古,惜哉!?看来,司马光认为李世民受到手下人的逼迫,没有采取防守反击策略,而是采取了主动进攻,所以才会为后世诟病。那么,这个情报的核心内容看来都是不可信的,可能是李世民用来激发手下斗志的一个方法,至于受迫云云,无非是为了减轻李世民罪责而已。

 面对这个情报,李世民阵营如何反应呢?李世民把这个消息首先告诉了长孙无忌,长孙无忌立刻与其他人取得联系。危机当前,秦王府的官员众口一词。用文雅一点的词汇表述,就是行周公之事,控制最高当局;浅白一点的说法,就是采取军事手段,用突然袭击的方式夺取最高权力。

 从现在得知的情况看,房玄龄与长孙无忌是秦王府内部最早主张采取军事手段的人。但是,这个主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现有资料不能证明。事实应该是,在秦王府内部,采取军事极端手段夺取最高权力的主张早就存在,而李世民或者不明确表态,或者不支持,所以不能付诸实践。当乌城情报传来的时候,房玄龄、杜如晦这两个主要谋臣因为当时是朝廷的官员,不能及时参加秦王府的密谋,所以长孙无忌应该成为最核心的谋划者。

 这无疑是一件天大的事情,无论多少人主张,最后是需要李世民亲自拍板的。在秦王府内部,最后形成的局面是大家共同劝说李世民,至少现在留下的记载是这样的。李世民面对这个主张,不能毫无顾忌,他必须仔细思考,否则下场是人所共知的。李世民认为:?骨肉相残,古今大恶。吾诚知祸在朝夕,欲俟其发,然后以义讨之,不亦可乎!?李世民希望用后发制人的办法解决冲突,如果从自卫立场出发,那么骨肉相残的责任就不在李世民。显然,李世民考虑的不是胜败的问题,而是善后过程,是夺权后长远的合法性问题。

 但是,大家的担心却是后发制人的危险性,所以没有人同意李世民的看法。在部下劝说李世民的时候,大约从这么几个理由来试图说服他。

 第一,?大王功盖天地,当承大业。?这是从建功立业的角度相劝。(房玄龄)

 第二,面对釜底抽薪的政策,采取自卫立场:?大王羽翼尽矣,身何能久?(程咬金)

 第三,尉迟敬德:?大王不从敬德之言,敬德将窜身草泽,不能留大王左右,交手受戮也!?长孙无忌也附和道:?无忌也当相随而去,不能复事大王矣。?此二人是以脱离秦王府为要挟。

 第四,平时蓄养的勇士八百人已经进宫,行动已经开始。?擐甲执兵,事势已成,大王安得已乎!?尉迟敬德强调,士兵已经发动,没有回旋的余地。

 众口一辞,何况八百勇士已经进入战斗位置,箭已上弦,即使李世民不同意也难以中止了。于是,李世民退让了,说,那就占卜一下,看看是凶是吉。正在占卜,张公谨从外面进来说:事到如今,发动军事行为,已是不容置疑。占卜为了解疑,现在无疑,为什么还要占卜呢?大家齐声同意。于是连占卜也没有搞,直接定计,发动政变。有关这个过程的文字记载中,有一个重要的方面,谁都没有提及。在军事政变的准备过程中,特别是在决策的过程中,对于李世民集团而言,究竟是什么因素最重要?真的是善后的说辞吗?事情已经做了,最高权力已经夺得,那么究竟怎么说都是由胜利的一方来决定,怎么可能担心没有办法解释呢?那么是担心失败吗?也不是。打仗是秦王府最擅长的,突袭是用局部的优势兵力攻取敌人的首脑,因为对方没有准备,整体优势就发挥不出来,等到反应过来,主要的战事已经结束。所以,胜算很高,不必担心。那么,李世民担心的究竟是什么呢?

 我以为,李世民最担心的是内部的忠诚度。这样的行动,内部的高度团结是必须的,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会影响全局。内部的人必须全力以赴,必须同心同德。李世民用自己的犹豫来观察所有人的态度和立场。而一旦决定,我们看到李世民立刻恢复了战场上的勃勃英姿。何以证明?我们看看李世民是怎样对待秦王府外的房玄龄和杜如晦的。

 当李世民所在的秦王府已经决定发动政变的时候,房玄龄和杜如晦不在场。李世民让尉迟敬德去找回这两个人,但是,两个人没有立刻回来,他们看来还不知道李世民已经下定最后的决心。也许是尉迟敬德没有说清楚。李世民于是摘下自己的佩刀,交给尉迟敬德,说,你再去,他们要来就来,不来,就用这刀砍下他们的项上人头。两个人闻讯,赶紧穿上道服,悄悄地潜入秦王府,参与到大家的密谋中。

 他们究竟是怎么谋划的?因为胜利以后,他们不再透露当时的计划,这不是正大光明的事,所以没有记载。他们取得的成功证明,他们的谋划很周密。但是,他们具体是如何一步步实施计划的呢?这真是一个千古之谜。我们只能通过事件发展的进程,来了解之前的计划。他们的计划,至少有如下几个部分。

 第一,玄武门设置伏兵,袭击李建成和李元吉。首先杀掉最主要的政治竞争对手,这是?擒贼先擒王?的战术。

 第二,如果玄武门作战不利,就坚守玄武门,控制皇帝。把皇帝控制在自己手里,这是政变的一般的规则。控制了皇帝,一切命令都可以以皇帝的名义发布。

 第三,如果再不顺利,以洛阳为最后退路。他们秘密通知了洛阳方面,做好迎接的准备,如果控制不了长安,就撤往洛阳。

 有一种观点认为,李世民在玄武门战斗之前就控制了李渊。我认为这个看法是不准确的。虽然控制皇帝很重要,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只要控制玄武门,其实就是控制了朝廷,控制了皇帝。具体到是否控制皇帝的人身,其实已经不重要。对于玄武门的重要性,陈寅恪先生很多年前已经很明确地总结过了。

 李世民是怎样实施他的计划的呢?实施过程是否一帆风顺呢?

 李世民的计划是在六月四日黎明时分动手。这一计划的启动,应该在前一天,武德九年的六月三日。六月三日,发生了特殊的天象。太白金星滑过天空。太史局傅奕密奏:?太白见秦分,秦王当有天下。?皇帝李渊竟然把这个秘密报告让李世民过目。

 很多年以后,李世民已经当了皇帝,有一次他对傅奕说:当初你的密奏,差一点要了我的命。这么看来,傅奕的密奏并不是李世民阴谋的一部分。傅奕是著名的反对佛教的人物,就在此前不久,李渊根据傅奕的建议,决定沙汰僧人道士。应该说,李渊与傅奕关系也不错。因为天象是一回事,解释是另外一回事。傅奕在这个时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密报呢?这么重大的天机,李渊为什么要让李世民知道呢?

 我们看看李世民对这个秘密报告的反应,或许可以了解其中的秘密。李世民看到傅奕的秘密报告之后,立刻向李渊报告另一个重大机密,就是李建成和李元吉*乱后宫。直白一点说,就是李建成、李元吉与后宫的嫔妃们有不正当关系。李世民看到傅奕的秘密报告,发现了什么事实?他发现,对方要置自己于死地。所以,他在报告两人*乱后宫的同时,悲怆地说:?臣于兄弟无丝毫负,今欲杀臣,似为世充、建德报仇。臣今枉死,永违君亲,魂归地下,实耻见诸贼。?他说,我马上就要死了,但是这样死了,真不甘心,耻于在地下见到王世充和窦建德这些人。这根本不合逻辑,但并不是没有意义。李世民在关键时刻还在提醒皇帝:我对国家有重大功勋,我不该被杀。

 对此,李渊最后的决定是:明天要调查对质。这就是说,一切都要明天见分晓。

 这是一个局中局。天象问题,是对方要陷害李世民的一个理由。大约金星从东南划过天空在西北落下,或者反过来,反正与西北有关。金星一方面含义主兵,表示要有兵祸,一方面表示权力归属。秦分,就是西北。所以傅奕解释说秦王当有天下。一定是先有天象,然后命令太史局进行解释,结果傅奕的这个解释很符合李建成阵营的需要,能够以此整治李世民。但是,李世民非常机智地利用这个信息,乘机告发*乱后宫案。为什么说机智呢?因为李世民的计划是斩首行动,而在李世民的整个计划中,必须要李建成和李元吉离开自己的宫殿,只有这样才可以设伏袭击。

 想想看,李世民如何才能调动李建成和李元吉呢?他自己是完成不了的。他必须通过皇上来完成这个调动。而李渊为什么会听从李世民呢?当然,李世民必须巧妙地调动皇帝。如何才让皇帝就范呢?要根据皇帝当时的情绪,设置相关的圈套。

 当时的李渊,是在一种什么情绪之中呢?李世民的野心李渊其实早就有所觉察,不然也不会总是敲打李世民。李渊敲打李世民,可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上了李建成的当。一方面李世民确实有野心,另一方面李渊也有所觉察。所以,当?秦王当有天下?这个天象被解释出来以后,李渊看来是下定决心要解除李世民的一切武装了,即使不取消他的生命,至少准备取消李世民的政治生命。所以,当李渊把傅奕的秘密报告交给李世民的时候,李世民立刻感到杀机重重。好在李世民已经准备停当,于是来了一个将计就计,紧急告发。

 李世民所告发的是事实吗?当然不是事实。一是因为后宫制度严密,嫔妃们与外界的接触不仅有限而且监视很多。二是,对此,一贯支持李世民的司马光也认为,后宫隐秘实在难说。他实际上也是不同意这种说法的。那么李世民为什么要这么告发呢?他在利用李渊的情绪,为的是调动李建成和李元吉。为什么要用这种理由呢?因为这个事情太荒诞,太不可信,也让李渊最恼羞成怒,所以李渊立即决定第二天调查。李渊想的是什么?他想的是这个事情很容易调查,当事人对质,一切立刻明白。比如要李世民举证,李世民肯定举不出来。那么李世民就是陷害,不仅是陷害,还是侮辱皇帝,是典型的大不敬。明天当庭对质,李世民必死无疑。

 李渊当然没有想到,李世民看起来是自投罗网,其实采用的是调虎离山计,他要调动的老虎是李建成和李元吉。

 李建成从张婕妤那里获得了李世民告发的消息之后,连夜找李元吉商量。李元吉建议:集合兵马,托疾不朝,以观形势。应该说,这个建议很重要,如果李建成同意,李世民的计划就会全面落空,不仅落空,可能还会导致失败。因为在李建成与李元吉商量的时候,李世民统率的伏兵已经到位。唐朝一代名将,尉迟敬德、程咬金、泰叔宝、张士贵等都进入伏击位置。这个行动是无法解除的,如果李建成他们不出宫,李世民是无法解释自己的军事行动的。但是,李建成胸有成竹,认为李元吉不必如此谨慎。他说:我们的准备已经很充足了,我们应该亲自到宫中了解情况。

 东宫与玄武门离得十分近。李元吉住在武德殿,跟东宫只有一墙之隔。李建成从东宫北门出来,汇合齐王李元吉,再到皇宫的北门即玄武门其实没有多远。他们当然没有想到,这么短的距离,就是他们的殒命之地。

 六月四日,清晨,一切看起来都跟平常一样。李建成和李元吉汇合之后,从东边走近玄武门。让李建成比较放心的是,玄武门这个最重要的地点,守卫的将军是自己的人。但是,他做梦也没有想到,玄武门屯守的将军,对于发生在眼前的战斗,要么抱着观望态度,要么跟随了李世民,唯独没有人肯为太子拼命。其中,当天在玄武门当值的'常何,正是李世民从太子阵营争取过来的军官,而在这一天,起到了关键作用。史书记载,李建成到达临湖殿的时候,发现情况异样,立刻拨马回撤,但是已经来不及了。李世民出现了,高声叫住李建成。我们不知道李世民说了什么话,在大战来临之际,显然李世民要从容得多。而李建成和李元吉此时发现情况不妙,李世民的伏兵出现了,他们全副武装,杀气腾腾。李元吉首先摘下弓箭,但是他太紧张了,虽然兄弟不容,势同水火,但是他们看来从没有预计过会有这样的场面。所以,李元吉的弓箭竟然再三不彀,就是拉不开弓搭不上箭。还是李世民沉着,一箭射出,箭头穿过李建成的喉咙,李建成当场毙命。这一箭,李建成猝不及防,他愣在那里,只听得一声弦响,接着箭头穿透空气,带着风声,直奔自己而来。就在一瞬间,李建成听到自己喉骨的破裂之声。他的眼睛,应该一直盯着二弟李世民,这个自己的亲兄弟,这个自己的政治对手。在这一刻,他拉弓射箭,动作娴熟,潇洒而轻松。李建成到死都不明白,二弟的箭法,为什么这么高明。这是玄武门事变的第一箭,是由李世民亲自发出的,这第一箭就定了乾坤,解决了最主要的对头。

 随着李世民的第一箭划破玄武门清晨浓重的空气,李世民的伏兵众箭齐发,李元吉中箭落马。李建成和李元吉虽然随从不多,但毕竟也有一小队,他们应该有所还击。双方的混战开始,于是出现以下的镜头。李世民的马受了惊,跑到丛林里,被挂到树上,一时间人马受困,不能起身。这不是李世民应有的动作。当他发出第一箭以后,自己也被这一箭吓呆了。大哥的眼睛,好像就没有眨过,一直圆睁睁地看着自己。他眼看着大哥喉咙上插着自己射出的那一箭,一声不响地从马上翻落,再就没有动弹过。他知道,他的亲兄弟,让自己这一箭彻底送走了。他的内心一定不是滋味,心中方寸已乱,竟然忘记了控制坐骑。当他终于醒过来的时候,马已经被树枝绊住,自己也被困住不能动弹。更没有想到的是,他受困的地点,正好距离李元吉很近。李元吉看到这个情况,立刻奔来,他取了李世民的弓箭,准备用弓弦勒死李世民。双方展开搏斗,千钧一发之际,尉迟敬德一边大喊,一边飞马赶到。李元吉一看敌我悬殊,转身逃跑,他想跑回武德殿。尉迟敬德当然不会放过,立即从他的背后开弓射箭。这是玄武门事变的第二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箭。这一箭解决了李建成阵营的第二号人物。尉迟敬德和李元吉,是天下最擅长使用长矛的两个人,但是在最后决战时刻,竟然没有长矛,只有弓箭。当初,李元吉发誓要亲手杀掉尉迟敬德,他可能从来没有想到过会有今天这样的场面,这是李元吉人生的最后一个镜头。长箭带着风声,深深地穿进李元吉的身体,李元吉一头跌倒在地。

 尉迟敬德是战场上的老手,他在一箭杀了李元吉之后,竟然知道从容取下李元吉的人头。当然,李建成的人头也被取下。李世民和他的伏兵一起,迅速进入玄武门。不久,东宫和齐王府的卫兵也赶到玄武门,开始攻打玄武门。这时,李世民的秦王府是没有设防的,所以当东宫的薛万彻高喊要去攻打秦王府的时候,守卫在玄武门上的将士非常紧张,因为那里太容易受到攻击了。这时,又是尉迟敬德,及时地把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头高高举起,让他们手下的士兵知道首领已死,继续作战没有意义。于是攻打玄武门的李建成、元吉的军队开始溃散。

 这就是玄武门之变的惊心动魄的场景。但是,至今为止,我们实际上没有交代玄武门之变的一个重要信息:以上这些活动都是在什么地方发生的?当然在玄武门附近。但是,是玄武门的外面还是里面呢?很多影视作品,都认为战斗发生在玄武门之内,李世民是在玄武门之内设伏的。我认为,战斗是在玄武门之外发生的。首先,李建成他们并没有到达李世民理想的伏击地点,就觉察出了问题,于是拨马回头。李世民于是现身,高声叫住李建成。如果是在玄武门内,李建成就是发觉也没有回头的可能了,因为大门已经在他们的身后关闭了。其次,李元吉曾经想跑回武德殿,结合刚才的拨马动作,这也应该是玄武门外的事情。再次,一定有东宫和齐王府的人跑回去了,所以东宫和齐王府增援的人马很快到达。这也可以看做是事变发生在玄武门外的旁证。因为玄武门的守军在这个时候没有人站在李建成的一边,如果发生在玄武门之内,他们当然不会允许有人再从大门逃出。

 玄武门的战事基本结束以后,李世民让尉迟敬德去保卫皇上李渊。这是一个文雅的说法,其实内容要丰富得多。李渊这个时候,正和宰相们在一起,泛舟海池,准备上朝以后讯问所谓*乱后宫的诬告。这时候李渊怎会有如此的闲情逸致呢?一定是李渊需要与宰相们打招呼,这一次可不能再心慈手软了。不知道李渊跟宰相们统一思想的工作进行得如何,现在忽然看到了全副武装、满身鲜血的尉迟敬德,大家都知道:出大事了。李渊故作镇静,问:今天是谁作乱?尉迟敬德说:太子、齐王作乱,已经被秦王率兵诛灭,秦王担心皇帝受惊,特地派臣来保护陛下。

 李渊还能怎样,他只好痛苦地接受眼前这一切。李渊第一道命令是交出兵权,让李世民指挥天下兵马,同时命令东宫卫士放弃抵抗。既然皇帝下令了,太子已经死了,这些士兵在为谁战斗呢?他们只有放弃战斗。李世民占据东宫和齐王府后,杀掉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所有儿子。在这场战斗中,尉迟敬德当然功劳最大,所以李世民把齐王府的所有珍宝都送给了尉迟敬德。

 几天以后,李世民成为太子。两个月后,李世民即皇帝位。秦王府的属官们都成为新朝廷的重要大臣。李渊退位成为太上皇。唐朝在一阵腥风血雨之后,完成了政治权力的转移。

 没有玄武门之变就不会有贞观之治。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证明。如果李世民不发动玄武门事变,可以肯定,李世民就当不成皇帝。不论后来是李建成还是李元吉当皇帝,都应该是另外一番景象,不能叫做贞观之治。玄武门事变是一个历史惨剧,李世民对此心知肚明。为了减少这件事情对自己名誉的影响,李世民必须用更光明的手段治理天下,用更大的成绩从正面证明自己。这就是说,玄武门事变对于李世民而言,成为一个重要的内心动力,让他更努力地克己复礼,治理好天下。帮助李世民治理天下的能臣众多,但是在帝制时代,最关键的人物毕竟还是唐太宗。

 在中国古代,用暴力夺取政权的事件,史不绝书。此类问题深刻的根源在于帝国体制本身,在那种体制下,这种悲剧是难以避免的。然而,在暴力夺权者中,毕竟很少有人能取得李世民贞观之治那样辉煌的成绩。所以,从总体上,后世对于李世民还是充分肯定的。李世民后来那样勤勤恳恳,那样有节制地运用皇权,从而取得出色的治国业绩。在中国古代历朝帝王中,李世民让帝王的权力表现出了优雅,表现出了理性,使中国古典政治智慧的优秀面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玄武门之变,对于贞观之治而言,如同温暖春天的前一个寒夜,如同灿烂黎明前的一刻黑暗。

《文明与征服》盾兵固守阵容搭配推荐

《文明与征服》游戏中盾兵固守阵容搭配推荐君士坦丁/汉尼拔/武则天,那么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文明与征服盾兵固守阵容搭配推荐,有需要的小伙伴不要错过了。

《文明与征服》盾兵固守阵容搭配推荐

盾兵固守(文明传承主洗固守)

=防守反击队=盾兵=T4罗马军团套装(坦克对抗队)

1号位:君士坦丁/亚历山大/海尔曼

2号位:汉尼拔/北条/项羽/织田

3号位:武则天/凯撒/善德/查理曼/伯利克里/立花訚千代/李世民/西奥多拉

李建成在玄武门之变前除去李世民的机会很多,为什么他没有下手呢?

秦王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走上了权力的中心,开启了唐朝贞观之治的盛世!自古皇位就是通过竞争而获得的,李渊推翻了隋而建立了唐,而作为长子的东宫太子李建成,却没有顺风顺水的走向他的皇帝宝座。

在太子之位的李建成慢慢的感觉到了来自秦王的地位威胁,李建成也想彻底瓦解李世民的势力,但是需要一套完整的有效的措施来对付打击秦王势力,太子团第一智囊魏征提出了做掉李世民的方案,但却被李建成否决了!

秦王多年征战,身边聚集了一大堆能人武士,例如尉迟敬德、程咬金、秦叔宝等,齐王李元吉认为,秦王府势力过大,要想成功打击秦王,就必须要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只要杀掉了李世民,他身边的人也就自然树倒猢狲散不堪一击了!

皇权之争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在这场斗争中最终的结果注定只能有一个人活下去。历史的走向往往只是一个念头,就走向了一个相反的方向!

李建成为什么没有采纳这个方法呢?

在李建成看来他已经是东宫太子了,具有合法的继承权。只要他老爹李渊龙御归天,他就可以合情合理合法的登上皇帝的宝座,那时候李世民只能作为一个藩王俯首称臣。

而他现在首要做的就是保护好自己的太子之位,不让你李世民的势力超过自己就可以了!

李建成这样的做法属于典型的防守反击法,不过李建成有这样的想法也就容易理解了,中国古代政治讲究?逆取顺守?。

当你处?在野?的位置的时候,可以使用任何阴谋诡计,巧取豪夺,各种栽赃陷害等手段都可以用上,只要能够多夺取到统治地位。但一旦坐上了统治者之位,就有了作为天下之主的义务,必须为天下的兴亡繁荣而担负责任。

在明白了逆取顺守的道理之后,李建成就绝对不会想要去做掉李世民了,首先秦王的势力强大,要想杀掉秦王,绝对是一场政治斗争,同时还可能是一场武力战争,发动这样一场斗争,对李建成的政治仕途是有绝对风险的,斗争是否能赢,李建成是没有绝对把握的。

其次即使成功将李世民击倒,接下来也需要去承受他老爹李渊的问责,也许太子之位反而会落入他人之手!

也许李建成一开始就想错了,他以为凭借着太子的身份就能成功的走向皇位,就算他穿上了龙袍,坐在龙椅上,李世民就能乖乖的俯首称臣吗?

好了,今天关于“李世民 防守反击阵容搭配”的探讨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李世民 防守反击阵容搭配”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